牛肉面离特色产业还有多远
经过3年的努力,近日,兰州牛肉拉面商标终于在国家商标局正式注册。这对牛肉面产业发展是个值得鼓舞的好消息,可以视为兰州牛肉面向产业化迈出的第一步。然而,牛肉面要从特色食品转化为真正的特色产业,还有许多需要关注的问题。
小小一碗面,撬动大市场
统计表明,目前全兰州市有牛肉拉面馆(店)1099家,从业人员达数万人,年营业额达10亿多元,带动的原料消费5.2亿元以上。国内现有兰州牛肉拉面馆近5万家,年营业额近200亿元,吸纳就业50多万人。然而,这样一个大规模的行业,名为“兰州牛肉面”,在兰州以外却是经营者来自五湖四海,各地牛肉面的口味也大相径庭,有用挂面做的,有放咖喱的……种种乱相,无法言明。传统的兰州牛肉面只能“正宗”在本地,始终做不大,强不了,一直不能够走出兰州,乃至代表甘肃特色饮食。
原因
究其原因,兰州牛肉面尽管历史悠久,但至今也没有完全实现从传统手工作坊向产业化生产的转变。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,牛肉面尽管规模很大,但目前依然是大量分散的个体经营模式。从熬汤、配料、和面、拉面等关键环节,到店面、招牌、衣着等服务要素,都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。同样是一碗牛肉面,没有哪两家的口味是相同的。走遍兰州,“一清、二白、三红、四绿、五黄”五大特点,能够完全做到的又有几家呢?
产业化
要搞产业化,我们应该先弄明白产业化的定义。联合国经济委员会将产业化定义为:生产的连续性;生产物的标准化;生产过程各阶段的集成化;工程的高度组织化;尽可能用机械代替人的手工劳动;生产与组织一体化的研究与实验。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,牛肉面要真正成为特色产业,差距还是相当大的。假设一下,以现在牛肉面的工艺水平,如果在全国各地开设1000家正宗的兰州牛肉拉面馆,我们拿什么保证顾客在每一家吃到的味道都是相同的呢?
问题虽多,差距虽大,但兰州牛肉拉面的产业化符合时代潮流,应该加快推进。牛肉面口手相传、经验积累的生产方式,在传统社会中可以立足,但无法适应工业化、产业化的要求。只有尽快实现生产工艺的标准化,加快分散经营者的适度集中,才能在国际化快餐企业大举进攻下,保持和发扬兰州牛肉面的特色风味,继而作为甘肃特色美食“走出去”。商标注册成功,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一步。
正如兰州市有关部门负责人所说,今后要以规模化、标准化为重点,以人力资源培训为保障,通过引导规范、改造提升和技术创新等措施,着力培育品牌,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,建成集科研开发、技术培训、生产加工、物流配送、连锁经营为一体的覆盖全国的牛肉拉面产业体系,将牛肉面打造成兰州现代服务业的一个亮点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。如果这些措施能够落到实处,那么,牛肉面形成甘肃人为之自豪的特色产业,应该为期不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