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州饮食观察:中档斋遇冷 素菜店难开?
发布时间:2015-04-14
广州素食店出现类型分化
业内称素食有概念潜力但仍属小众
茼蒿满地芦芽短,正是一年吃素时。素食好吃有益健康,已经是不少市民的共识。来自某点评网站的数据显示,广州市内已经有140余家素菜馆,大多数分布在天河、海珠、越秀、荔湾等城区。

连日来记者走访得知,目前市内的素菜馆正面临着分化,一些集聚在寺庙周围的素菜馆,多靠佛教徒和多年老主顾帮衬,不图盈利。中间价位的素菜馆虽然主打街坊生意,但是出品的仿荤菜式却难像川湘菜一般走红。更有素食主题餐厅打出全有机的新潮菜式风味和经营理念,走高端路线,人均消费一百元以上。素食好吃店难开,在餐饮行业不景气的大环境下,素食餐厅这一小众群体该何去何从?
记者统计广州市内140余家素菜馆得知,七成以上的素菜馆仍走的是大众路线,希望在街坊生意中分得一杯羹。虽然这些素食餐馆获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,但是在餐饮环境不景气的大背景下,这类餐厅的生意一直不温不火,甚至有的餐馆还面临着入不敷出的境地。
中档店主打“仿荤菜”渐衰落
来自大众点评的数据显示,广州市内一些以仿荤菜为主的大众化素菜馆人均消费在50元左右,这一价格和川菜、湘菜、火锅等大众菜式相比已经略贵。而在出品方面,记者走访多家素菜馆发现,仿荤菜仍然是他们的主打菜式。
“仿荤菜能做素菜馆的主打,一来制作工艺繁复,市民喜欢吃个新鲜,点单率最高的往往是素叉烧素牛排之类菜式;二来这类菜式价格稍贵,能撑起菜馆日常运营。”在江南大道开素菜馆的燕妮告诉记者。
但仿荤菜在这几年却因为饮食观念的转变,似乎有了衰落趋势。“在过去十多年,仿荤菜的确让很多人开始接受素菜,事物潮流都有其演变过程。但现在有很多严格的素食者不喜欢仿荤,动物菜名也会让他们感觉不好。”素食者阿moon告诉记者,这两三年,他感觉素食馆多了起来,但仿荤菜却在式微。“我们一家人去素菜馆吃饭,一般只吃青菜和天然谷物,不喜欢这些过度加工的食材。”

寺庙附近素菜馆不求盈利
在越秀区的光孝寺、大佛寺、中山六路附近,大大小小集聚着数十家素食馆。之所以不能将其称之为餐厅,是因为这里的装修、经营方法都似乎和营业无关。
近日傍晚,记者走进了净慧路上的一家素食店,这间十平方米左右的素食店,没有华丽的招牌、耀眼的菜单,店内右手边便是盛着米饭和素菜的菜盘,食客可自行取用。老板告诉记者,这里的自助餐人均在十元左右,如果遇到观音诞等节日,饭菜的价格则随食客自己决定。走进店内,记者看到,该店内装饰简单,只有十余张长条桌凳可供食客吃饭,而前来吃饭的,多是寺庙内常年的香客和周边的老主顾。
在店门口,记者看到一块红色纸牌,上写“孤寡老人、残障人士等特殊困难人士请入内,免费取待餐食用”。记者了解到,该店还有待用快餐的公益服务,让前来就餐的人提前买下一两份快餐寄存在店内,以便提供给其他有需要的人。
高档店主打年轻时尚
就在大众素菜馆勉强维持的时候,在天河区,一些主打有机、养生菜蔬的素食主题餐厅近两年崭露头角,雅致的装修、清幽的环境,更加新潮的菜式风味和经营理念,正让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偶尔去清清肠胃。记者了解到,这类主题餐厅则集中在天河区高德置地、石牌一带,人均消费也最贵,一般在80元~100元之间。
广州一位新派素菜馆经营者表示,他曾在晚就餐高峰期统计过,十桌客人里有四五桌是年轻人,他认为也许跟素食餐馆昏暗的灯光和宁静的格调有关。
对此,广州餐饮业内人士表示,素食作为一种特色餐饮,肯定会获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,说起素食,现在大多数人更容易联想到“健康”,这是近年来广州市场一个很大的变化。但是,作为小众餐饮,消费者的消费力和观念等因素仍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。
业内人士透露,与其他餐饮企业一样,特色餐饮企业也都要按照商业规律生存,同样面临人工、铺租上涨等压力。而今年基于行业整体不景气的因素,一些经营模式不健全的素食餐饮企业发展同样困难。
来源:餐饮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