合作咨询:010-63394665


同城第一

区域第一

品类冠军

品牌领导者

开创品类

场景市占...

2025,助力餐企“第一”战略,解决客户高管高阶人才引进问题。


全国业务  全国寻访


期待与您探讨岗位目的以及岗位目标达成要素


合作咨询:010-63394665

“海底捞家文化是媒体和员工自己想象的”

发布时间:2015-04-22

     [摘要] 海底捞一向以“家文化”的特点备受瞩目,但是真实情况是怎么样呢?海底捞创始人张勇说:“家文化是媒体还有我们员工自己想象的”。


  去年11月,85后的年轻人小桑决定到海底捞打工,他想来取经,以后开自己的餐馆。经过简单面试,他被海底捞当场录取,接着就是培训、上岗,从后堂传菜员做起。

  海底捞卧底者很多,公司对此也习以为常。培训期间他结识了一位内蒙古老大哥,三十来岁,下班由开着凯迪拉克的司机接他回集体宿舍——小桑也有幸坐过一回。这位大哥在内蒙开过两家火锅店,以倒闭收场,就是不服输,决定偷师海底捞。

  在海底捞的头一个月,小桑非常兴奋,他觉得海底捞的企业文化很好,它要让每一位顾客满意。店里效率很高,分工明确又细致,每个岗位上都有专人,在配料房,锅上得快,备菜也快,标准化流程没得说。他甚至萌生了索性在这里干下去的想法。

  可两个月后,他拿到了中级资格证,辞职了。直到走的时候,他的手指缝间由于总要拌荤菜腌料而红肿开裂着,由于一天14个小时高强度劳动,他的脚上也带着伤。

  最初与小桑一起分配到店的一共有五个人,包括内蒙古大哥。只两个月,他们相继离开了海底捞,小桑是最后一个走的。不仅如此,在去年年末,他所在店上菜房的员工一口气走了2/3。

  “就是觉得不公平,付出回报不成正比”。宿舍里大家交流,他并不是唯一有这样想法的人。

  在他们这些海底捞菜鸟的观察里,那些海底捞的老员工总捡轻松的活儿干,还变着法的把是自己分内、却不愿意干的活扔给新员工。

  小桑对自己“传帮带”指定的师傅也很失望。这位师傅只是大概给他讲了讲规则制度操作流程。也并不是言传身教,忙不过来了就萝卜快了不洗泥,于是新人有样学样。即便如此,小桑工作头十天的绩效还是要给师傅。

  他有怨气,他问:海底捞不是家文化吗,为什么他感受不到温暖,只看见山头林立,新人没有上升空间还要被压榨?

目前,在海底捞,入职三个月内的新员工流失率几乎达到了70%。

  海底捞高层也必须直视这个现实,“我一直就讲,其实一个人要改变别人很难,你要改变你自己。任何时候都是改变自己,可能会比较容易一点。”海底捞总经理杨小丽说。

  杨小丽是跟着张勇一路打拼过来的一位悍将,为了海底捞敢于去拼命。她说自己刚到餐馆打工的第一个月,也总是被老员工嫌弃,被指使着做这做那,为此哭过好几次鼻子。

  “海底捞就是一个普通企业,别人遇到的我们也遇得到。现在我们的考核越来越明朗,但很多流程制度比较繁琐,我们只能卡一些大的方向。”杨小丽说。

  然而,经过近年来对海底捞各种故事的演绎,在一般人的理解中,初级员工的遭遇就意味着海底捞背离自己“家文化”的初衷,是海底捞走下坡路的征兆。原来在关于海底捞的故事中,那些对普通店员如兄弟姐妹般关怀的店长,此时更像是一戳即破的粉红色泡沫。

 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曾说:“家文化本身是他们的想象,是媒体、(黄铁鹰)教授还有我们员工自己想象的”。

  员工都以为张勇善良,会拉着他的手哭着表达感激。“我说拉倒了,你去看一下《资本论》,就知道我是怎么剥削你们的。其实我一点都不善良,算账很清楚。我只有把账算清楚,你一个农民才可能在北京买房子。现实是残酷的,我不能天天靠理想过日子。我得打竞争对手,我得想办法让客人来吃饭,我得赚钱!不赚钱,我死了你也死了,这是很简单的道理。”

来源:餐饮吃网
分享按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