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锦和:长袖善舞,锦和味道,能厨名师亦从商
发布时间:2015-06-11
三个星期改造完成一家餐厅,别人都觉得是没可能实现的,他做到了;在餐饮“寒流”面前,别人都是减缩开支,尽量少请人,他却认为要增加人手搞好服务;别人都对大型宴会避之则吉时,他却大张旗鼓,将餐厅逆势而为,打造成“宴会专家”;他就是欧锦和,让人不由得要去走近这位大师,了解他丰富多彩的商业之路。
三个星期改造完成一家餐厅,别人都觉得是没可能实现的,他做到了;在餐饮“寒流”面前,别人都是减缩开支,尽量少请人,他却认为要增加人手搞好服务;别人都对大型宴会避之则吉时,他却大张旗鼓,将餐厅逆势而为,打造成“宴会专家”;他就是欧锦和,让人不由得要去走近这位大师,了解他丰富多彩的商业之路。
从“厨房”到“账房”,欧大师也乐此不疲,他的经营从商经验,可以用三个平衡来概括。
一、晓得平衡打工者的利益
对于员工,他的用人之道是人尽其才,什么样的人适合做什么样的岗位,岗位工资是相对固定的,所以他们的企业不轻易给员工加薪,但是给他们很多的升职机会,让他们看到努力的目标,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,同时也争取到相应的报酬。
二、懂得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
任何一项商业的投资行为,其目标都是为了要赚钱。但是他不跟急功近利者合作,因为欧大师认为,餐饮行业不是一个可以短期曝利的行业,必然是细水长流的,如果要急功近利,必将出现很多不负责的行为,甚至牺牲个人的品牌形像。
三、全力保证消费者的利益
餐饮行业为了获得,很多人会采取低成本的动作方式,这样必将使到消费者利益不能保障,吃得进口的东西,品质必须有保证,这是职业操作,也是为人的准则,所以在欧大师的企业时,所有食材都是亲自把关的,对于食材的品质看作是重中之重的,绝不会贪便宜而采用次货,这也是他们对消费者的一份承诺和担当。
欧大师认为,“名厨创名店”,而现在很多的情况是这样的,“名店出名厨”,当一间餐饮经营不下去时,这个名厨也将销声匿迹,所以他认为一个好厨师,必先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品牌,而不是幻想着到名店内去“镀金”。
热爱工作,拥有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,具有国际视野,甘心当作餐饮行业的代言人,倾心传授厨艺,这就是欧锦和大师给人们的立体形像。

行业人士眼中的欧锦和
甄文达眼中的欧锦和:锦篇绣帙 和衷共济
经常有评论会这样说,在美国的华人,最被美国人所熟悉的是成龙和甄文达,依我之浅见,还应该加上欧锦和先生,如果说我是华人餐饮文化的推广大使,那么欧大师就是粤菜美食文化的践行者。
我所做的事情,是通过电视节目,让全美,或者说全世界的观众,看到我们中国的美食原来可以这样做,能够那样来品味,人们更多的是获得概念上的了解,以及视觉上的触动。
欧大师在美国十年,成功开办,并且管理着多间驰名的中餐厅。他是一个怀着远大理想的人,最重要的一点,他有不吝赐教的品格,在餐饮行业上始终做出表率。因为同样的理由,我们先后获得两届的“全美杰出华人”荣誉。
在美国期间,欧大师积极协助中餐业管理水平的提高,并提升海外厨师的厨艺水平。开展了他的“《煮遍天下》美国篇”的美食巡演旅途。在加州泮溪村酒家、豪景酒家、福临门海鲜酒家、大荣华酒家、利苑海鲜酒楼、顺风茶酒家、澳六街、顺峰渔村、厨房制造及芝加哥大三元酒家全等进行厨艺交流活动。他所创办的酒楼餐厅,为在他乡的华人带来了美味的中餐,在情感上给予的,是慰藉乡愁。
欧大师还屡次受到美国国会议员HIL.DALSOLIS、加州参议员GLORIAROMERO、众议员JUDYCHU.、加州华裔民选官员协会、蒙特利公园市等的特别褒奖。他曾经因为持续地热心参与社会公益活动,而获得了三藩市市长所颁发的“慈善厨神”封号,成为了华人的表率,他的努力得到了不仅是中国还有外国人士的认可。
时光倒回到1993年的北京,那时我们第一次见面,欧大师时任北京王府饭店任行政总厨,王府饭店主要负责接待各国元首访京的国宴会工作。一聊之下,有相逢恨晚的感觉,彼此有相似的人生经历,我们共同拥有一样的愿望,顿时惺惺相惜。
在初见如故之后,与欧大师又在多次国际美食比赛上相逢,那时我们的身份都已经是国际评委,不断严格要求自己的欧大师,不单止成为中国十大名厨之一,更晋升为专业的国际性评委,同为华人,当我们以这种身份,站在专业国际美食交流的舞台上,可想而知,我们的自豪感是怎样洋溢的。
我们也是二十多年的好朋友,都是广府人,来自著名的侨乡,他生于中山,我的故乡是开平,都是年经时离开家乡到香港,更巧妙的,都是为了生活而选择进入餐饮行业。很多人对于选择进入行业的时候,都抱有试试看的观望心理,或者一旦踏入行业内,也做得不开心,但是又不舍得放弃,去争取做喜欢的事情,而我们恰恰都是做一行爱一行,乐在其中的人,我们在餐饮行业中担当着不同的角色,却将人生理想都赋予在这个行业之中。
如今的欧大师又进入了人生更丰盛的阶段,从2012年开始他回国,将在美国所体验到的餐饮管理系统,实践在中国的餐厅里,锦和尚品酒家在开业很短的时间内,就被人们所熟知。
他并未止步于个人的成功,授业解惑,善为人师,他开创了行业先河,徒弟无须交纳拜师费,他的徒弟们都是目前世界上能够独当一面的领军人物,我非常高兴,接受到盛情邀请,荣幸出席他的授徒庆典,在那里我看到了他和徒弟们的风采,同时亦欣慰地感受到,中国的餐饮从业者,有如此胸襟的师傅,有如此精彩的徒弟们,这个行业必当带给人们更多的祥和福气。
我希望为中国人争光,把中国的饮食文化发扬光大。
如果每天能让一个人微笑,令一个人开心,那对我自己来说这天就是很有意义的一天。
我所了解的欧大师,他也有相类似的哲学理论,每天不停歇,忙碌着工作,总也是期待带给人们更多的美好感受。

李耀云眼中的欧锦和:夺锦之才 鲍和味香
经常会有人跟我请教,什么样的厨师才是好厨师,我会用两句话来归纳:“集中传统,不要守旧;发扬创新,不要忘本。”
可能有人会不理解,觉得都是很矛盾的概念,怎么能够达成,其实这就是态度与技巧的融合过程。
虽然也偶有所闻,知道欧锦和大师的厨艺,在业界是有口皆碑的,第一次对他的厨艺有近距离、深刻的认知,是在2002年的第四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上,他凭借所创的“南天鲍鱼”,获得该次大赛的个人金奖。锦和师傅因此获得“南天鲍皇”美誉,实至名归,作为现场评委,我是投赞成票的。
用广府话来问,就是他的鲍鱼有什么“巴闭”(特别)之处?可以这样说,无刀法,无装饰,无色彩,惟有香和味。锦和师傅“沙胆”(胆大)到用南非冰鲜鲍鱼来参赛。
我二十岁毕业后从厨,锦和师傅18岁从厨,我在学校学习烹饪,他在香港拜名师学艺,虽然是两代人,学习成长在不一样的环境里,但是对于厨艺厨德,和自身修为的要求,我们都是极其严苛和自律的。
在我们宏扬“墨家菜”时,有个原则“鸡不叫不进,鱼不游不吃”,指的是对于原材料选择的严谨,不时不吃,不佳不用。做高档鲍鱼,而且名气做得很大的人,何其之多,而锦和师傅却在国际性的大赛中,以十年的冰鲜南非鲍鱼做参赛作品,勇气可嘉,极富冒险精神,稍有差池,必然导致尸骸遍地的结局。对于食材的选择,最考验厨师的综合素质。
“中国烹饪世界大赛”是世界最高水平的中餐比赛,素有"中餐奥林匹克"之称,是规模最大、覆盖范围最广、最具影响力的大赛,一直以来都是中国菜烹饪技术交流的最专业殿堂,几百个从全国各地甄选的厨艺精英,经过残酷的公平的竞争,获得十几项金奖,可以说这奖项是含金量最重的。所以在这次比赛中,锦和师傅够胆以一款原味的,只讲求技术功底的“古法焖鲜鲍鱼”,以鲜鲍做出干鲍味,这是他独特的过人之处,足以让人刮目相看。
在长达五十多年的厨艺生涯中,我也是经由世界性的比赛开始成长起来的,在1999年荣幸地成为中国两位世厨联国际评委之一,2002年在香港,他们也给我冠上“中国食神”的虚名,作为一个中国厨师我很自豪,作为首批进入香港的内地专业人员,我也以自己的方式回馈香港,就是在最困难的“沙士肆虐”期间也没放弃,将“小南国”经营得声名鹊起,让香港的人们,品尝到源自上海餐馆的味道,以慰乡愁。
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,锦和师傅也在厨艺这种路上从未停歇过。作为在香港成长的厨师,他没有固步自封,碾转于香港、广州、美国等地开餐馆、做顾问等等工作,并在全世界巡回表演厨艺,不仅让全世界的中国人能认识到厨师的魅力,在各种交流之中,他的厨艺也进一步得到拓展。
我一直当锦和师傅是挚友。孔子将师徒关系归类到“朋友关系”里,厨师这个行业是进同进步的技术工作,密切交流,相互学习,必不可少,我很高兴除了看到锦和大师不断地创新,超载自我,更看到了他的徒弟们风采展示,“爱之能勿劳乎?”,这又是锦和大师的又一成功之作。
在此衷心祝贺欧锦和大师与高徒们再创佳绩,更上一层楼。

锦和味稻中餐馆是由国际知名烹饪大师欧锦和所开设,他仅仅用了21天时间,将原有的餐厅升级改造,别人认为是无可能完成的事情,他做到了。
来源:红餐网